纽约大学游戏设计专业毕业出路好吗

2023-11-04 14:1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5

“奶奶教我做饭的前提,是要我看30秒的美女视频。”

《奶奶的菜谱》是一款烹饪题材的生活模拟游戏,同时也是两位年轻游戏开发者的毕业设计。

方帆和侯迈二人毕业于纽约大学游戏设计专业。2024年,他们制作完成了游戏的demo——一个“关注烹饪真实体验的游戏”,可体验的游戏内容约有半小时。但即便是这么短小的demo,发布后同样收获了不少来自玩家的好评。

这个毕业设计demo也获得了学校的认可、被选入孵化器项目,让二人坚定了这款游戏后续开发的信心。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奶奶的菜谱》受到了某些开发者的“青睐”。几天前,方帆得知了一个令人错愕的消息:他们的毕业设计,在抖音上出现了一个“同名同姓”的版本——而且还挺火。

1

《奶奶的菜谱》基本玩法可以用几个字概括:烹饪中餐家常菜。

如果要说有什么特别,那大概就是它存在一定的“实操价值”。去年,国外游戏媒体PCGamer就对这个中国学生所制作的Demo给出了一个颇高的评价——“惊人的自由度”。

有趣的地方在于,这个游戏初玩上去玩法十分有限:玩家只能在灶台和冰箱间移动,每天冰箱里也仅提供只够做一道菜的食材,要按按照奶奶通过手机远程教授的步骤做菜,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炸厨房”,也避免了见不得浪费的玩家强迫症发作的风险。

但“惊人的自由度”,却能从中外玩家的操作中一窥究竟:懂中餐怎么做的中国玩家们,食材会切到足够小;砧板上切出的辣椒梗,也会用刀撇到一边和主材料分开;起锅就是热锅凉油,还可以炸个葱油;长时间颠勺,避免食物变焦…

而在老外手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所有食材,包括油盐酱油都可以一起下锅;酱油可以倒5秒钟;整块巴掌大的姜切两刀就扔进锅一起煮……

这样完全不同的反应,恰好是《奶奶的菜谱》试图还原的“中餐烹饪”。

方帆二人将他们的游戏Demo上传到独立游戏平台itch.io上,希望能和更多玩家交流,得到反馈做进一步优化,收到了不少外国玩家的好评。

很多人认为,它比市面上大部分“做饭模拟器”要优秀,至少这里会十分认真的评价成品的味道,比起血脉贲张的“炸厨房”,它更强调食物和做饭的意义。

更难得的是,外国玩家即便知道了游戏中的“NaiNai”就是“Grandma”的意思,依然会在评论区用“NaiNai”来称呼奶奶。

至于国内这边,在没有发行商帮助的情况下,两位主创的作品也吸引了不少玩家的关注。小红书上,《奶奶的菜谱》推荐帖的最高点赞超过了5万。

而让国内玩家们能够在一个模拟器游戏里“规规矩矩做菜”的缘由,则是游戏本身无法忽略的烟火气。

2

《奶奶的菜谱》本身有着一条完整的叙事线,引导玩家在做菜的同时探寻烹饪背后的生活。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游戏中的“我”远离家乡、在外打工,在加班和点外卖的过程中孤独地生活着。在临近春节即将回乡时,主角通过手机与千里之外的奶奶学习做饭。

这样的情况,相信很多在在外打拼的网友都深有体会,而游戏中与奶奶的交流,也让不少人产生一种“手机被装了监控”的错觉。

比如奶奶不理解年轻人流行的爱好,不懂表情包被曲解后表达的含义,不会使用和调整电子产品。当问起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的“我”的事业打算,奶奶始终无法看清你的未来,也很难给出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总归她都会表示“永远支持你”。

面对奶奶的拘谨,“我”亦是如此。万事都顺着她,提醒她不要相信营销号、不要乱点链接。一个人在外的孤独和迷茫,隔着手机屏幕更难说清了,而面对长辈,更多时候我们都只有删繁就简,或者干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万千心事终结于一句“一切都好”。

但“我”和奶奶也是在代沟中积极摸索着靠近—— “我”以学做菜为由找到了和奶奶聊天的契机,而奶奶也非常乐于在教学中趁机炫耀自己数十年来做饭的经验。

这些让人感到熟悉的家庭内容,不难猜测来自于方帆和侯迈两人远在海外的生活经历。动手做饭,是离乡打工人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曾经唾手可得的家常菜变成了奢望后,他们大概更能体会家常便饭的宝贵。

为了让游戏中的对话更显真实,二位主创在开发过程中频繁往家里打电话、微信聊天,游戏中出现的对话,很多都来自于真实的情节。

这样看似平淡的对话,也并非一直延续。主角手机那头的奶奶身处武汉,冰箱上的日历显示时间正处于2024年正月,奶奶的对话中也透露了最近的新闻。不难猜测,“我”春节归家和奶奶想要见孙子的意愿,恐怕都得随疫情到来而被迫改变。

这也是他们所亲身经历过的——负责游戏程序设计的侯迈,其家人当时便在武汉亲身经历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两辈人身处异地,却担忧着彼此,这样的心路历程也进入到了游戏之中。

玩家很难不怀疑屏幕中手机的另一端,是否真的连着一位长辈。曾经他们一板一眼,让你规矩服从,现在他们不懂你最想聊什么,认为似乎只有在生活琐事上能解你燃眉之急,所以格外热心。

《奶奶的菜谱》已经有了自己的Steam页面,现在可以加入愿望清单

也许是本土化的烟火气,致使短暂的试玩中,大多国内玩家都会在游戏中找到一种熟悉的感觉——实际上就算你乱做一通,最后奶奶也会评价一句 “蛮好的”。

3

《奶奶的菜谱》在国内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不少发行商开始找两个年轻人寻求合作。也是在发行商的口中,方帆和侯迈听到了那个让他们生气又无奈的消息:

“你们的游戏是不是在国内推出了手机版?”

打开TapTap,他们发现一个同名游戏已经有了预约界面。尽管还不能玩,但演示图片明确地包含了他们作品的重要内容和美术细节。

二位主创第一时间向平台方提交了举报,很快TapTap官方就下架了该游戏。他们本以为,这场风波应该就此终结,可事情很快迎来了新情况。

如今只能通过网页快照看到这个“奶奶的菜谱”

没过几天,有玩家给他们发来了一条小红书链接,内容是一位博主正在推荐手机版的《奶奶的菜谱》——正是他们之前举报下架的那款。

方帆循着视频在不同平台上搜索,发现有一些游戏推荐者,甚至直接将其误认为就是原作的官方手机版。

这个所谓的“手机版”,在抖音的小游戏平台上点开就可以直接玩。从初入界面开始,两个游戏就透露出了难以言表的相似:

上半部分为方帆和侯迈制作的《奶奶的菜谱》,下半部分为“仿制品”

同样是做饭游戏,同样是通过和奶奶的沟通获得菜谱、切好食材、制作菜品,同样是在做好后收获奶奶的评价。

然而玩家无论是否了解原版,所有人都会对“手机版《奶奶的菜谱》”略感疑惑——为什么奶奶教我烹饪,还需要我花30秒去看美女广告?

点开过这类短视频小游戏的玩家,肯定非常清楚“广告中间插了个游戏”玩起来是什么体验。

原作中有很多亮点,方帆二人花了很长时间录制切不同食材所发出的声音,以还原砧板切菜的真实感;颠勺的物理效果做得较稳,食材随火候不同,颜色也有渐变;当然更重要的细节前面也讲过,就是“和奶奶线上沟通的真实感”。

而这些在“手机版《奶奶的菜谱》”中并不存在。玩家一上来和手机那头奶奶的沟通非常生硬,做菜的过程也只是单纯的食材堆砌,如果你操作不慎想要重新来过,那么请看个30秒广告,系统才会给你重新买食材的钱。

更巧的是,原作demo只能玩到第二天,而这个“手机版”,就算不停看广告也只能到第七天,之后时间也不会再推进了。

方帆二人对此哭笑不得。他们放出demo的本意,是希望能得到玩家更深入的反馈,完全没想换来的反而是其他开发者的“抢跑”,更没想到对方甚至连名字都不换一下。

而两位年轻的开发者,对维权这件事完全没有准备。

4

短期内将维权的希望付诸于法律并不现实,方帆和侯迈此时都在海外,且做游戏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并没有多少额外的精力。

另一方面,《奶奶的菜谱》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发行计划,游戏虽然有了一定名声,但却并未在国内进行足够的版权保护操作。

他们率先在社交账号上对所谓的“手机版”进行了辟谣,讲明了自己作品遭遇抄袭的事。方帆说,他们当下最快捷的做法只能是号召玩家们看到该游戏的推荐,尽量在评论区进行澄清,让更多后来的玩家得知真相。

考虑到未来的版权、软件著作权等问题,二人收集了许多证明资料,试图应对可能到来的官司,“我们希望抄袭公司下架这款游戏,撤销相关的软件著作权”。

舆论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推荐“手机版”的帖子和视频评论中,常能看到网友们澄清的“身影”。其中一些还被点赞上了热评第一,让更多人一眼看到真相。

很快,方帆得知了一个好消息:抖音小游戏里已经搜不到《奶奶的菜谱》了。

二人对自己作品的遭遇有些愤怒,也有些无奈。国内独立游戏人的创作,大多都要在Steam等平台上率先发行,在维权时经常容易陷入被动境地。像他们这样身处海外的作者,就更不方便了,所谓“敌暗我明”,总不能像打地鼠一样天天盯着自己的游戏在什么地方又出现了一个“仿品”。

好在,至少眼下他们对维权这件事有了一定的经验,即便真的碰上了“硬茬”也知道该如何面对。

方帆给其他独立游戏开发者的提醒

然而,截止发稿前,他们发现之前下架的“奶奶的菜谱”,又换了一个名字在同一个页面里卷土重来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虽然游戏的名字已经变成了《做饭模拟器》,可主视觉图里还是没忘了奶奶。

“奶奶的食堂”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