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金量高的声乐比赛

2024-03-25 02:15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颁奖暨闭幕式音乐会现场

文 | 卢旸
10月15日至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举行。本届金钟奖紧扣“放歌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主题,呈现了42场专业赛事和6台高水准音乐演出,二百六十余名青年音乐人才从各单位报送的总计728人中脱颖而出,同台竞技;经过64位业界各领域专家、领军人物组成的评委会严格评审,最终20名新一届金钟奖获得者脱颖而出,获得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
创办于2001年的中国音乐金钟奖,22年来不断改革创新,以高规格的赛事、丰富优质的系列活动,充分展示金钟奖的导向性、专业性和人民性,展现新时代金钟奖的新境界、新格局。本届金钟奖开幕式、闭幕式音乐会首次通过央视频、中国文艺网、音乐周报、QQ音乐等多个平台进行高清直播,全网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超过2.5亿人次,全平台累计曝光量超过5亿人次,“金钟之声”通过网络触达到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普通民众纷纷通过网络直播密切关注此项国家级赛事,甚至在网络上引发了一波“金钟盛世”。本届赛事创意策划、宣传频次、报道规模均创历史新高,金钟奖的溢出效应和社会效益极大提升。
唱出特色与生活底蕴
——声乐(民族)比赛观后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俞峰,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郑莉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从参加复赛的85名参赛选手中选出30名参加半决赛,再从中选出12人参加决赛,竞争最后的前五名金钟奖。
金钟奖比赛、音乐会一票难求,声乐(民族)比赛现场气氛尤其热烈。“四项专业赛事同期举行,场地安排、时间分配、人员接待等工作非常庞杂。今年是金钟奖连续第三届落地成都,主办方积累丰富管理经验,整体安排细致周到,为选手专心比赛提供保障。”声乐(民族)评委会委员、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参加了三届金钟奖,看到声乐事业壮大,具有卓越才华的选手崭露头角;希望金钟奖越来越好,为年轻一代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每位选手都付出了极大努力,展示出优秀的艺术才华。选手们的艺术道路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不足,让艺术道路走得更稳更长久。”吴碧霞说,金钟奖是选手们艺术道路的里程碑,也是继续前进的新起点,每个选手都要在比赛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向着自己的艺术梦想不断前行,希望所有选手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攀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声乐(民族)评委会委员、女高音歌唱家王丽达坐在评委席,看着舞台上的一位位参赛选手,仿佛看到当年参加金钟奖并获得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自己,“我要为每位站在金钟奖舞台上的选手点赞、鼓掌,不论结果如何,站在舞台上就是胜利。每次参赛都是学习过程,向选手学习,向评委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收获,会在艺术道路上发挥很大作用。”王丽达评分时,着重考查选手对音乐的理解、对声音的处理,诠释作品是否有自己的想法,舞台呈现能否令观众动情,选手只有先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经过9天复赛、半决赛、决赛的激烈角逐,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组比赛中,陈滢竹(天津音乐学院选送)、袁野(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选送)、张丽(陕西省音乐家协会选送)、庄云龙(安徽省音乐家协会选送)、王山(上海音乐学院选送)五名选手获奖。其中,庄云龙是五名获奖选手中惟一一名男性选手。“在同年龄段,男选手发挥似乎比女孩子弱一些,我们也着急,也希望再多来些男选手,但确实男选手们在赛场上的表现略有不足,尤其基本功方面需要特别注意。”声乐(民族)评委会主任、男高音歌唱家吕继宏提醒选手,拼到最后比的不仅是唱歌技巧,还有对音乐、对美学的理解,要把歌唱到心里去。
比赛现场,虽然有些演唱曲目相同,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选手还是唱出了独具特色的乡土气息和生活底蕴,让所有人都深受感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陈滢竹以98.73的高分排名第一。她在总决赛演唱了《边境的小鸟》《荔枝颂》两首作品,“《荔枝颂》是我家乡广东的歌曲,作品中有我对家乡的情怀挂念,很高兴这首歌在金钟奖舞台上让更多人听到了。”
除了选手本身的发挥之外,王丽达还建议选手选曲不要盲目跟风,而是要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作品,配器编制作适当调整,突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选手的表现,声乐(民族)组评委提出了需要注意的具体问题。比如,作品选择和改编要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作品和合适的方式,同时,要懂得控制情绪和声音。音乐的美在于控制,不是无止境地宣泄,要理性控制好自己的“乐器”。
对中国声乐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声乐(美声)比赛

中国音协副主席、歌唱家廖昌永,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邹瑾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组报送242人参加选拔赛,有85名选手进入复赛。“这届参赛选手又有很多新面孔,金钟奖每届都推出一批新人,很多是在校学生,非常具有潜力。希望他们未来能够走到前台,站上舞台,让观众听到他们的演唱。”声乐(美声)比赛评委会主任、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说,能走上金钟奖舞台的选手,都已经在艺术学习的道路上奋斗了很多年,不管晋级与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在赛前动员大会上,声乐(美声)评委会监审、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对音乐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能够来参加金钟奖本身就是一个荣耀,就是对大家学习成果的肯定。金钟奖是一个特别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比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大家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最重要的。”
声乐(美声)组复赛从85名选手中选出30名参加半决赛,半决赛中成绩领先的12人参加总决赛。“复赛第一天结束,我们评委都有点‘蒙’,选手整体实力都很强。这次最大感触就是选手水平提升很多,孩子们太不容易了,实在不忍心送走任何一位选手。”向选手发放决赛入围证时,声乐(美声)评委会委员、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鼓励每位选手,对未入围选手说,“并不是大家不努力,而是你们的对手太强了。”
“我们打分打得手脚冰凉,选手水平都很高,表现非常优秀,但是名额有限,因此评分很艰难,谁也不愿意舍弃。”殷秀梅说,然而比赛就是比赛。比赛时,评委们肯定要挑出选手所有的毛病,只有这样选手们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提升,这才是比赛的真正意义所在。
本次比赛,选手们在语言和唱法上普遍有很大进步,能走到金钟奖赛场的都是“好嗓子”,因此选手更要注意运用情绪,这样才能唱到人心里。“通过金钟奖比赛,我们可以看到国内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大家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声乐的技术方面都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廖昌永强调,比赛注重传播中国作品,新时代对音乐工作者创作、演绎中国作品,在国际音乐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殷秀梅也希望选手们加强中国歌曲、中国歌剧的演唱,唱好中国歌才能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声乐(美声)比赛5位获奖选手为林子豪(福建省音乐家协会选送)、洪振翔(星海音乐学院选送)、张怡(中央音乐学院选送)、郝菲(中央歌剧院选送)、梁了凡(中国音乐学院选送)。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林子豪以半决赛第一的成绩入围金钟奖声乐(美声)决赛,并以总分98.72分夺得决赛第一名。这是福建省声乐选手在金钟奖赛事中取得的首次突破。“成都是旅游胜地,但是参赛期间我都没有离开酒店,专心备赛。”林子豪的演唱注重人物逻辑,他希望通过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让听众听见剧中人物,而不是“林子豪”。“感谢金钟奖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比赛并不是终点,而是鞭策我们向更高标准前进。”林子豪说。
传承中国音乐的意韵和风骨
——二胡比赛观后

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韩新安,成都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剡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组经选拔,共选出48名选手参加复赛,有24名选手进入半决赛,并决出12名决赛名额。
“今年选手们进步太大了,很多选手比赛时,听着不像学生在演奏,而是艺术家在演奏,这是他们努力的结果。”二胡评委会监审、作曲家刘锡津说。“金钟奖高手云集,竞争非常激烈,代表了当今年轻一代二胡演奏的最高水准。”二胡评委会委员、二胡演奏家唐峰说,二胡演奏水平发展非常快,演奏者除了技巧精湛之外,还要更多学习二胡以外的东西,有些乐曲,尤其是传统乐曲只靠练琴是练不出来的,需要在方方面面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深入学习传承中国音乐的意韵和风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中国人的情感。
本届金钟奖二胡比赛决赛第三首曲目要求为“演奏一首本届金钟奖组委会委约作曲家创作的中型二胡作品,由交响乐团协奏”。组委会特邀作曲家王建民创作了《第六二胡狂想曲》,于今年7月发布该作品的独奏谱及钢琴伴奏谱。“大家在演奏带有一定技术难度的现代作品时,就会反映出一些共性问题。技术不仅是诠释作品、进行艺术表达的重要支撑,更是在比赛中评判一个选手的重要指标。”二胡评委会委员、作曲家王建民建议青年选手要在音准、节奏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基本功上多下功夫,进一步优化演奏技术的精良程度。他认为,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中国音乐界最重要、含金量最高的比赛,在发现、培养一流音乐人才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本届金钟奖进一步优化评奖机制。从评委产生到赛事全过程,均在监审委员会督导下公开透明地进行。所有组别复赛采取“拉帘盲听”方式,“‘拉帘盲听’是很多乐团考试的方式,金钟奖比赛拉帘盲听是一种恰当的办法。这是力求在政策和制度这一块保证比赛公正公平。”二胡评委会委员、二胡演奏家胡志平认为,“拉帘盲听”主要听选手的水平、内涵、声音的品质,最好的音乐是能够打动心灵的。“半决赛就把幕布打开了,看选手演奏的状态,看他们与乐队的合作,更加全面地观察他们的实力。”他指出,由于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参赛曲目的完成度,导致“重技术、轻艺术”的现象在比赛中依然存在。技术是载体,音乐通过技术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怀。如今技术越来专业,选手不光要有运用技术的能力,更多的还要具备驾驭技术的能力,去表现音乐的魅力。
二胡比赛要求准备10首曲目,其中复赛3首,半决赛4首,决赛3首。比赛中,要看技术的难度、音乐的表现,对每位选手都是极大的考验。几轮比赛下来,选手要准备的作品量非常大,而且作品也是多样性的,有传统的,有现代的,有不同地方风格的,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技巧难度也较大。此外,比赛不仅要求演奏技术,也对体力提出挑战。本届金钟奖二胡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章海玥备战时间长达半年,备战期间,她除了辛苦练琴之外,还要健身,增强肌肉耐力。
比赛既是选拔,也是选手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优秀的选手正是经过一次次不断磨练、审视、交流取得了成就,甚至形成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这届选手演奏技巧、情感表达都有进步,大家发挥很稳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分数也普遍很高。我们是对手,也是很好的朋友,私底下讨论作品,在演奏上交流学习。”第一名获得者章海玥说,“总决赛结束后总算松一口气,但是高兴之余,我们更要重新开始。金钟奖分量很重,督促着我们不断前进。”
经过复赛、半决赛、决赛,章海玥(中央音乐学院选送)、谭欣(中国音乐学院选送)、李仓枭(四川音乐学院选送)、朱婧(上海音乐学院选送)、汪媛(武汉音乐学院选送)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组前五名。“第十四届金钟奖比赛结束了,但我从未曾觉得这是一场比赛,它是我们在音乐艺术中开启一个崭新世界的平台。比赛从不是检验艺术的全部标准,对于艺术的理解和表达,源自于我们个人对艺术纯粹的追求和积淀,而不是靠竞争与比较。艺术之路崇高而漫长,希望在这程音乐之旅中勤勉笃信,扬帆陟遐。”李仓枭说。
青年人才涌现,中国小提琴未来可期
——小提琴比赛观后

中国音协弦乐学会会长、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成都市委副书记陈彦夫为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获奖选手颁奖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组从参加复赛的48名参赛选手中选出18名参加半决赛,再从中选出8名参加决赛,最后决出最终的前五名获得者。
“选拔赛时,我们已经感到震惊,本届选手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对小提琴发展来说是大喜事。有实力的选手非常多,也让我们这些评委既兴奋又焦虑,因为获奖名额有限,不可能人人都是第一。艺术道路不是一蹴而就的,选手们非常年轻,未来机会还有很多,金钟奖仅仅是新的开端。”小提琴评委会主任、小提琴演奏家刘云志说。小提琴评委会委员、小提琴演奏家姚珏也发现,今年小提琴组选手水平普遍很高,音乐表达、技术风格都有明显提升,“看到年轻人的努力与进步,我们感到非常高兴,为他们充满自信的演奏骄傲。”
本届金钟奖小提琴比赛第一名获得者罗超文今年第二次参加金钟奖,“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时我上大一,当时对音乐的演绎比较稚嫩,进入决赛但没有跻身前五。这次参赛,与四年前那次参赛大不一样,平时扎实的练习给了我更多信心,在老师的启发下,拉出了新的想法,舞台上我更加自信放松,享受舞台。感谢金钟奖给我们舒适的参赛环境,这对比赛来说非常重要。”
“年轻一代技术都特别棒,对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音乐风格有了更高的追求。音乐如何打动人需要不断领悟,完善进步。”姚珏强调,演奏技术不是最重要的,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才是真正重要的。
今年1月在第十一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中获得小提琴组银奖的王耀漳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比赛,“在与指挥、乐团合作中碰撞出很多新的灵感火花。评委们亲切、专业的指导,也给我带来很大触动。”王耀漳以总分98.35分夺得小提琴决赛第二名。
小提琴组决赛,罗超文(中央音乐学院选送)、王耀漳(天津音乐学院选送)、蒋熠颖(中央音乐学院选送)、章奥哲(上海音乐学院选送)、陈一歌(中央音乐学院选送)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组前五名。比赛结束后,评委们向选手表达鼓励与关心,表示成绩无论好坏都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起点,金钟奖给了各位选手一个互相学习的舞台,让大家发现问题,客观面对问题,总结经验,然后才能越来越好。评委们还特别指出基本功的重要性,不管什么程度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练习,同时,赛场上心态非常重要,但心态是磨砺出来的,经历的一切、每一次登台都是宝贵的财富。“今天的成绩不代表明天。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找到自己的问题解决它,变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更好一点。希望你们将来能代表国家,站在更高舞台。”小提琴评委会监审、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对选手说。
- THE END -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