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意义

2024-05-25 03:0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作者 | 彭真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这几天,兰大本科生发表31篇论文遭质疑,本人独家回应:我努力有错吗?引热议,自有原因。

本科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应与本科生的课程培养并重。

一些挑战性课程,基于项目的新生项目课程及小班研讨课等,都是课程中培养科研素养,渗透创新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重要举措。一些面向本科生创新创业的支持计划等,也是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目前,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少数学生在本科阶段也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这些举措发挥了重要育人功能。

但是,现阶段本科生参与科研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反思,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美中不足加以完善。

有动力,无压力

每个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及早了解科研,接触科研并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应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科研过程中获得乐趣,获得成就感,同时也获得相应的回报,如学业评优、考研保研及出国方面的加分等。因此,大家的原动力十足。

然而,现实情况是,这些科研活动并没有相应的责任机制约束。对应的挑战性课程、新生项目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计划等,做得好,皆大欢喜;完不成或完成得不好,对学生的约束力不够强。课程来说,以通过为底线。创新创业计划可以随时终止。也因为这样,学生对自己的科研活动没有任何压力,可以随心所欲。

这就是说,对大多数本科生来说,科研的收效不是很高,远不及研究生。本科生发了SCI期刊论文或某某顶会论文,自然就成了“新闻”事件。学生本人满意,指导老师也有成就感。

有冲力,无定力

本科生做科研,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功利性,真正出于兴趣、探索未知并投入其中者,寥寥无几

他们会选择短期容易出成果的方向切入,并且有一股冲劲。但很少有人把目前所做方向作为未来的长期目标,没有定力,导致科研成果的短期性和烂尾现象,质量一般不高。

当然,本科生本身是一张白纸,未来怎么画得更绚丽,还会有机会。

有潜力,无精力

本科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大有潜力可挖。相比研究生,现阶段本科生的学业压力是相对比较重。

既然要高质量完成学业,取得好的学业绩点,保证毕业或取得推免研究生资格,这就需要在课程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

如果还参与一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各类竞赛活动等,必然造成精力有限所带来的蜻蜓点水式“磕盐”局面。没有时间、精力的投入,其结果可想而知。

当然,在低年级(研一)研究生群体中,也存在上述类似问题。

本科生参与科研,有总比没有好。但如何做得更好,需要规则约束。另外,也应强调和灌输“科研训练过程比结果重要”的理念。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