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加拿大交互研究生
2024-08-29 12:01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转自:DSC设计罐头
大家好,我是Flora,今年五月份将从OCAD University毕业。我目前本科就读于Illustration插画专业。我申请的研究生项目是OCAD的Inclusive Design,Interdiscplinary Design和Emily Carr University的Interaction Design。二月底到三月中陆续收到了来自两所学校的offer,以及Emily Carr的奖学金。对此我感到非常荣幸、甚至是诚惶诚恐——作为一个才接触了设计类专业知识不到一年的跨专业选手得到了两所学校的接受和认可,这一切离不开DSC的老师们为我提供的帮助和清晰细致的专业课教学。
+++ 我收到的offer们
因为设计类专业和插画完全有着两套不同的思路,所以对我而言从插画生到设计类专业可以算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在这期间我的成长少不了DSC的老师们的耐心帮助,因此我想整理总结一下我的申请经验,也希望能够给未来对这些学校专业感兴趣的学习学妹们一些小小的参考。
+01. 我为什么从插画转到交互/设计类专业?
对我而言跨专业转学加转专业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的经历了,对此我的建议是在确定未来的专业方向之前一定要从多方面考虑,其重中之重是我们自己能否克服这个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术难度、学习环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事实上,在了解了设计类专业的思路流程之后,我非常意外的意识到这种通过整理归纳信息,实现自己灵光一现的荒诞想法的思路流程比起插画的实现流程更让我有成就感。此外,随着AI技术的日新月异,ChatGPT和Midjourney等迭代人工的技术一个个问世,甚至一些店铺已经开始更换广告包装、用AI制图来节约成本。我深深意识到更具创造性的工作在未来才会有更宽阔的路,因此我选择在本科毕业的这个时间节点为自己更换一个更有创造性且更能制造满足感的赛道。
我本科时在学校画的插画作品:
在选定了新的赛道之后,我发现交互类设计的专业在OCAD还会以主题为标准分类成不同分支的设计类专业,其中不乏像健康设计、数字未来这样同样优秀的交互类专业。但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包容性设计,这不仅是因为该专业执着于包容、给少数人群创造发光发热的机会,更是因为我在北美作为一个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想要从自己的角度观察并帮助同类人群解决问题的意向。
从交互类专业的角度来看,Emily Carr是更加传统、成熟的美院,会更注重学生做出来的产品和展现方式;而OCAD将设计类专业根据主题细分,以论文搭配的方式呈现学生们的毕业项目,更注重于学生的concept。
因为我最初申请的目标就是包容性设计,所以我在处理作品集的时候会考虑到设计所针对的用户群体,对应了什么人群的特殊需求。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难免需要进行大量的research工作。而作为一个插画生,我本身的专业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大量的research和数据、信息分析能力,所以这些对我而言完全是陌生的。
于是Stella老师从头带着我熟悉调研的各种方法和模版:从项目思路的Double Diamond结构到一手、二手调研,背景信息精炼提取和信息可视化,用户画像和亲和图,用户旅程图,等等等等。从第一个项目Shell shield开始,我到处收集网页信息,在Stella老师的帮助下把零散的信息堆在figma文件里再一点点梳理出逻辑。我一项接一项地从每周只能做出来一点点进度,到最后在学校的课程中可以完全独立挑起一个玩具设计的项目,而这节课本身和插画的课程完全不一样。从一开始面对项目概念的焦虑无措,到看到零散信息和概念时可以轻车熟路自己捋出清晰的思路并完成设计,这个过程只有在亲自体验的时候才会因为自己巨大的变化而欣喜若狂。
+++上图是Stella老师在第一个项目中带着我整理调研内容、信息归纳分析和整理项目思路的前期准备过程
+02. 申请准备和作品集准备阶段
因为决定申请比较晚,从大三结束的暑假开始到次年的一月中,我的整个作品集准备时间其实只有九个月。因此我在找作品集辅导的时候就有一点无头苍蝇之势了,最终在对比了几家作品集辅导之后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查了一圈评价后,我发现每个作品集辅导都有自己擅长的专业类型,考虑到我要转型到设计专业因此选择了在辅导设计类作品集更出众的DSC。
DSC在我的所有机构list中并不是最名声大噪的,也不是浮华offer铺天盖地的数据流,但是就其对每个过去申请成功学生的案例分享和分析以及平时再各个公众号上细致的科普介绍就足以感受到他们认真、沉淀做作品集辅导的诚意。不得不说,在之后了解了一些选择其他申请方式的朋友们的申请进度情况之后,我更确信选择DSC是一个幸运又机智的决定。
由于我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又是面对一个完全和过去思路不同的全新专业领域,在准备作品集的一开始我非常心急,在对专业概念都不了解的情况下恨不得一节课之内就立刻落实任务然后把第一个项目光速落地。导致我在第一节课听老师给我科普专业概念问题的时候一度质疑课程内容是不是有点水,甚至有拖延时间的嫌疑。事实证明当时还是太年轻太心急了,跨专业的时候了解新赛道的重点、概念和成品构成思路是绝对不能少的。
我的整个作品集分别经过了Stella、Danny和Zoey老师之手,可以说是及三位老师教学精华于一身的小孩了。由于我每个project性质和呈现方式各有不同,每位老师在过程中都有自己擅长的点并给了我在设计思路、调研工具使用、软件操作、学术化调查思维、排版审美上都提供了不小的帮助。
做作品集的前四个月我同时进行前两个项目,项目之间顾不上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好在老师们都非常理解我的情况、即便我做的不好的地方也及时给我鼓励,告诉我第一次做设计项目为了学习流程可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经历,这对于新手都是很正常的情况。才让我在大四开学之际终于把前两个项目完全落地。在这个过程中我和两位老师几乎每周都会进行线上会议,更新项目进度和分析改进前面的内容,反复打磨作品集是一个完全动态的过程,老师们发现我项目中的问题都会及时和我沟通改进,即便做到后面的时候想起前面的问题,一连串的改动也是在所难免的。
+++ 项目1的概念和成品图
我的第一个项目shell shield是针对恐音症患者设计的智能屏蔽耳机和app,目的是帮助恐音症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控制自己敏感音的同时也能不错过和他人正常沟通的声音,使他们回归正常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同时为该群体提供线上社群,减少该群体的被边缘化感。
因为当时是第一次接触交互设计,我对整个设计流程可谓一窍不通,光是跟Stella老师一起把项目的整个过程拆成分散的双钻模型中的一个个小项就花了将近三个月。但也是因为这样我才有机会把每个步骤细嚼慢咽地理解并学会自己整理信息分析用户痛点和需求,也学会怎么从大量idea中选择最适合作为项目产出的一个。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做app页面的过程——可能是因为我本科的专业本身在产出过程中就是比较随性的,画面与画面之间在成品规格、画面内容等细节上肯定没有什么约定俗成的固定要求。但是设计类专业对细节的严谨把控是非常细致的,本来以为确定好页面中会出现的功能和内容就可以让app页面落地,结果被指出UI设计中排版、字体字号、每个视觉元素的颜色和背景的对比等等最终的视觉呈现细节都有规定好的数据和规格,最后连夜赶工把所有页面的数据重新调整出来之后整个页面都拉满了密密麻麻的辅助线。整个过程虽然疲惫,但看着一个从零零散散定义的想法逐渐有型最终完整产出的过程还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 第一个项目app页面的施工图
和第一个项目比起来,第二个项目的呈现方式就回到了我的插画老本行——Mid-Night Sun是一个展览性质的交互装置,目的是为了向人们科普光污染对生态环境、夜行动物的生存以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有了第一个项目的经验打底,第二个项目的前期调研进行起来就相对顺利多了。Danny老师在这个项目上主要帮助我提高整个项目的信息可视化,文字和图像等细节调整也使项目的感官更轻松舒适。这给我之后项目的信息图像处理和排版上的视觉效果都奠定了不错的基础,并在本科最后一学年的课程里我也因此经常有机会施展拳脚。意外的是我本以为未来的学习里我都要和插画老本行说拜拜了,结果在很多时候还是会受到插画的审美影响,给内容谨慎的设计项目提供轻松的视觉氛围——所以跨专业不代表彻底和过去告别,而是有机会以独特的视角诠释新的东西。
+++ 第二个项目Mid Night Sun节选
前两个作品结束之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充实了很多,这种充实绝对不像在插画学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突然灵感爆发创作出很好的画面和概念不同;而是突然就掌握了一种思路、工具,在面对散乱的信息的时候再也不像新手村玩家那样唯唯诺诺了。
结果第三个项目开始Zoey老师直接上了难度,把实际的产品型项目改成了更学术化的调查和设计思路——这对我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思路和体验:学术性质的设计不在专注于一个非常具像化的用户群体和产品,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里寻找问题,通过调查手机信息把问题一轮一轮具像化,直到问题具像化成一个看起来可以通过设计解决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再局限于特殊群体的需求,而是适用于所有人,真正实现了包容性设计的“包容”这一概念。这也的确是我在整个过程中最喜欢并觉得最有挑战的一个项目。
+++ 第三个项目Design Cube的部分内容
与项目同样重要的还有项目最终的呈现,信息可视化——因为考官在面对学生递交上来的项目的时候肯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把每个字都 逐一看过,一个项目顶多就是看看最主要的信息和图片。因此项目最终排版的时候的信息可视化也是非常重要的。
擅长平面的Danny老师在带我项目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我以前不了解的排版知识,包括什么样的字体和行距会让观众最能接受,什么样的排版格式最能强调重点,字体之间的主次关系,图片怎么辅助文字,等等。这个过程中我才意识到来到新赛道的我虽然比起设计本科出身的专业选手们在专业能力上可能不占优势,但是却有着来自插画的不同视角,在处理文字信息的时候我会很自然地结合插画的审美来取代非常清晰、办公化的排版,我猜这种独特的视觉化风格也会让我更有自己的特点吧。
我提交的最后一个项目其实是我在校内课程中独立完成的。我和朋友经常念叨这个作品结合了我从三个老师那里得来的“毕生所学”。从初步调研开始,校内的老师就非常欣慰我作为插画生却知道很多设计类学生的知道的调研方法。到最后这个项目完全呈现——我终于学会把老师们交给我的工具灵活运用起来,实现了这个从0到1的蜕变。(顺便这个项目当时在班里拿了最高分)
+++ 最后一个项目的部分内容
+03. 文书和面试
其实我最后留给文书的时间并不是特别充裕,完成了所有项目之后大概只剩下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但是文书老师Katalin的工作效率——可以说是抡出火星子来,基本上我完成了一版稿子交给老师之后两天之内一定会给我出一版非常详细又情绪价值拉满修改意见。(因为第一版基本上写的都挺烂的但是老师还在鼓励)
非常感谢Katalin老师夜以继日的帮助但是再次建议大家一定要给文书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且一些院校会要求文书把所有项目串起来,甚至需要在文书阶段就提交研究生阶段的proposal(但是这个情况我申请的学校没有所以具体不是特别了解),所以在处理作品集之前一定要找机会看看文书部分的要求,确认是否需要让作品集彼此相连接,避免最后写文书的时候要强行把项目生硬链接起来。还有就是,既然我们无法阻止AI取代人工工作,那就该利用的资源千万别犹豫,整理思路和格式都是得力助手,但是最终版本还是要好好自己斟酌打磨的。
+++ Katalin老师给的修改意见
关于面试的经历还是挺顺利的,我在二月中旬收到了来自Emily Carr的面试邀请。整体感觉下来就是一个非常轻松的问答流程,但是北美的教育体系似乎非常重视diverse这个概念。几乎每一届反应都被考官问到了“如果被组员因冒犯了的处理方法”,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卑不亢如实回答就好。面试前老师专门找了Emily Carr的学姐给我们几个申请该校的同学进行了一个紧急小预演,及时给到了我们心理安慰和一些临场面对的小建议,给惊喜之余乱了阵脚的我提供了很及时的一剂强心剂。
+04. 总结
选择喜欢的专业固然重要,但同样的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展示出的侧重点也许是不同的,所以一定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选择,避免盲目崇拜大热门专业和院校,结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情况。然后准备作品集之前也尽可能花一些时间把作品集的所有需求都过一遍,确认后面作品集和文书彼此之间是否需要提前铺垫好关联——总之就是如果不能保证自己运气爆棚一出手就能找到天选辅导、天选院校和专业,那就不妨多留一点准备时间做好前期所有调研工作,谨慎行事总不会出错。
接近十个月的努力,从对设计两眼一抹黑到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一个被老师认可的项目,说不累是不可能的,作品集来回打磨、日常四个小时睡眠、app页面来回改七八版、项目和学校课程时间相撞牺牲学校ddl都是很正常的,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甚至几度产生了放弃申请的念头,但最后都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了。这一切少不了DSC各位老师们的耐心帮助和我对设计这个全新领域带来成就感的着迷。在此我想表达对每一位给我提供帮助的老师表达真诚的谢意,也衷心祝愿学弟学妹们如愿申请自己理想的院校,实现自己的目标。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打起精神,调整好心态面对未来的申请,享受人生中为自己争取的更进一步的努力。
作者|Flora
编辑 | Danny
主编 | 鹏菲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最新文章
- 留学加拿大交互研究生
留学攻略 · 2024-08-29
- 爱丁堡大学电影研究专业详细详解
留学攻略 · 2024-08-29
- 英国数字媒体技术硕士
留学攻略 · 2024-08-29
- 阿伯泰大学游戏设计专业全面解析
留学攻略 · 2024-08-29
- UCL城市规划专业申请及就业方向解析
留学攻略 · 202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