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qs排名

2024-09-14 11:4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前两天我在学生群里做了个调研。

看得出来虽然我们聊的是保底院校,但大家实际的心理预期还真都不低,最次还是QS NO.100的诺丁汉大学。

实际上,近些年学生越来越质疑中介推荐的各类保底院校,比如拉夫堡,给我推荐拉夫堡这样没名气的大学是在坑我吧?虽然康石石也是利益相关体,然而根据我们往届经验,拉夫堡并不容易申请,它甚至经常会拒掉那些已经拿到伦艺、皇艺offer的同学。

再比如利兹大学虽然是QS100,但很多同学也会拿它当保底,可今年利兹的拒信下来的非常迅速,堪称秒拒。

图源:小红书

或多或少,今年英国的各大院校都在提高自己的录取门槛,你认为的保底院校其实早已经算不上“安全”。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甚至听多了网络上说“2023年英国难申了”,“2024年英国更更更难申了”,人会变得麻木,感觉是中介的宣传话术。然实则,它并非危言耸听。

留学也有发展周期

要聊“变化”,可能要往回追溯得比较久。过去我们在物理课上学到的机械波理论,波峰波谷定律其实可以适用到任何一个客观发展的规律之上。包括留学这件事。

很少人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中国留学生国际地位居高的一代。

温铁军聊中国教育发展

站在波峰之上回望前三代的中国留学生,所谓的“庚款留学生”,是留学生最初的投影。

“庚子赔款”源于八国联军侵略,李鸿章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同意向十四国赔偿白银四亿伍千万两。而这个条例在1908年,美国授权罗斯福总统退还中国“庚子赔款”中超出美方实际损失的部分,用这笔钱资助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次年,中国每年开始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咬牙切齿地形容,你可以认为这是最早期的公派留学。

此后多代更迭,清华大学多任校长归国文教,再次资助新的清华学子公费留学,那些年培育出许多我们如雷贯耳的学者:钱学森、杨振宁、胡适、清华终身校长梅贻琦、竺可桢、胡刚复、赵九章、梁思成、林徽因……等数之不尽的各界大师,出去学习,又回来建设祖国。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1918-1937年,二十多位先辈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可与我们相比,这最初一代的留学生们,他们在国外的生活显然与如今是天差地别。留学生有可能租不到合适的房子,白人社区不接纳他们,像杨振宁、田长霖都在回忆录中提到过这件事。

麦卡锡时代的华人科学家过得格外艰难。不止华人,政治斗争的炮火轰击向每一个他们所谓的“思想异端者”,如《奥本海默》电影中演的那样,科学家的天真和悲哀在那里都是异端。

钱学森先生归国艰难,在美被拘禁5年,最后用香烟纸传书周恩来总理才获得解救回国

当然现在时代不同了。美国改口称华人留学生是”模范少数族裔“,这词不是什么光荣词汇,意思代表在美国所有的少数族裔当中,华人相对来说,属于优秀的、安分守法的、勤劳致富的,听上去仍旧带着“俯视”看人的意味。

另外就是,74年发展,国之量级发生巨变,中国经济腾飞之后,有更多的经济实力可以送孩子们出国,形成了一条庞大的教育产业链。比如英国,教育产业,尤其是留学生每年支付的国际学费,是它的经济支柱之一。

图源:UCL官网

UCL在2021/22学年,给英国赚了7.1亿英镑,什么概念呢?

英国《金融时报》给出了一个很有趣的描述:只需要三个UCL,就可以赚够整个英国渔业的年度海外收入。

所以回首过去十年,英国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一直是:欢迎光临!客人你需要点什么服务呢?(开个玩笑)

进击的印度留学生

既然英美市场如此需要中国留学生,那为什么这两年感觉留学申请更难了呢?

就,现实问题。因为诞生了一个比中国更加热火朝天的生源输入市场——印度。

2022年,有77万印度人出国留学,这一数字每年增长约10%。其中到英国留学人数这两年暴涨,将近14万印度学生选择了英国作为他们的留学目的地。

福布斯报道

2022 年,加拿大的印度移民人数为 118,095 人,远远超过了第二大永久居民来源国中国(31,815人)。

而今年,印度学生赴美留学人数首次超过了中国留学生,可在2019年,印度学生的人数还只是我们的一半。

图片:thala bhula / Shutterstock

多么可怕的增长率!那么体现在英美国家那边,他们会看到这是一座冉冉升起价值不可估量的黄金矿山,比已经处于波峰阶段,不用他们努力都会源源不断提供生源的中国留学生,印度市场显然现在更适合奋力开拓。

就说萨凡纳吧,QS艺术设计专排NO.16,在美国艺术名校中属于那种相对好申的,它下offer、给奖学金的概率让大家没啥实感,每年还会拉着学院的教授和优秀校友跑来中国开宣讲会,主打一个友好包容和喜欢中国学生的态度。但今年SCAD不来了,很难说是不是跑印度那边去了(没证据,调侃一下)。

这并非是谁对谁错的道义上问题。大学招生会优先考虑生源地学生,即本土学生,是大家默认的事实。前段时间我们说了香港八大扩招境外学生的问题,而扩招对象呢?相信大家也能默认肯定会先紧着中国生源来招,因为这是我们国家的大学。但对英美大学来说,无论是招中国学生,还是印度学生,对他们而言都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谁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利润的问题。

香港扩招消息 图源:行政長官2023年施政報告 (policyaddress.gov.hk)

反馈到中国留学生上……

即招生要求变高了。

比如,曼大环发学院,今年申请季临时变卦,要求学生携带语言成绩进行申请。以前英国的申请都是先交材料,后补语言。曼大三个时尚本科专业增加了面试环节,而之前申请英本院校大部分都是无需面试的。

利兹大学卡list的名单再次更新,针对中国大陆学生绩点要求飙涨了5分。

利兹大学2024入学中国大陆学生成绩要求

南安普顿大学申请通道刚开放一天,截止日期立马出来了。并且还是单独针对中国大陆学生制定了申请截止日期,11月29日。

这些变化不能说“大”,英国并不是想如何大幅度收缩中国生源,显然他们还是非常想要中国生源,只不过招生总数是固定的,于是就从这些细微的小变化出发进行收缩。只是一些细微的小变化,其实它就会卡掉一大批学生下来。于是今年大家发现,我收英国拒信的速度更快了呢。

图源:小红书

总结的话,就如开篇所说,任何事物的客观发展是经历波峰波谷定律,盛极则衰,降至低谷再次反弹。在经历过三年疫情后,我们整体行业都进入了一个增速放缓,再逐渐反弹的过程,留学也是这样。同学们不必过于焦虑。

虽然不用焦虑,但也希望大家对自己,以及对国外院校都有一个清晰和客观的认知。首先,我们审视自己作品的客观水平,它并不差,只要你认真学习和认真做项目,辅以一点点运气,就一定可以拥有与努力同等价值的收获。

Y同学 康石石东家H·ART 22届建筑专业学员

offer获取情况: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米兰理工大学、UCL、UAL坎伯韦尔布里斯托大学、利兹大学、诺丁汉大学、曼彻斯特建筑学院金斯顿大学、 拉夫堡大学

但也不要小看国外院校。中国的应试思维中总觉得好的就是难考的,越好的大学越难考,也因此将这个思维方式copy到国外院校去。天天吐槽英国一年制是“水硕”,感觉如何如何好申,结果一旦被拒,就瞠目自己居然连水硕的offer都没申到。

但国外大学并不完全是“越好越难考”的申请思路,它讲究的是巧劲。比如作品集,拉夫堡就喜欢专业性更强的学生,比之概念性设计它更喜欢实体;皇艺就相反,你做的越实验性它越觉得有趣;所以你看有好多被RCA录了的同学,他收到了拉夫堡发的一堆拒信。

康石石东家H·ART学员C同学 获 LCC 社会创新与可持续未来设计、金匠、威斯敏斯特、金斯顿大学、 拉夫堡硕士 offer

再一个我们说扩招问题,说留学现在的价值和过去九十黄金留学年代肯定没法比,那如今再次扩招,这学留的是不是越来越水了。

但有一说一,这些院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它其实有了更多教育资金,用于学校资源建设和校企合作上面,能提供更好的资源。从这方面来看,有需求才会有供给,就怕它没需求,那我们就更难申了。

图源:小红书@Kk超幸运

留学选校说白了就是一个自我认知的问题,取决于同学们对个人实力的认知去制定一个你能够接受的上限和下限。然而往往,保底院校的存在并不是你能接受的那个下限。

过去我们认为的那些“随便申申”就能申上的大学,靠摆摆烂,找一个超厉害的中介,写一份天花乱坠的文书,就是所谓的“保底大学”,如今可能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也需要同学们拿出态度来,卷作品卷绩点,拿奖拿实习经验,说白了,当你有优秀的资本,申学并不是一件非常难的申请。但当我们一无所有,只靠命运安排,而命运如今或许已经无法眷顾你了。

更多关于艺术留学、保研、申博相关、作品集创作的问题,欢迎私信康石石。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