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孙梅庭

2024-10-12 09:0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人人爱乐·名师学院

潘怡萱独奏音乐会

演出时间:2020年5月29日晚 19:00

演出平台:人人爱乐直播平台

2020年5月29日晚19:00,韦亚菲优秀学生潘怡萱将在人人爱乐直播平台为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云·钢琴音乐会!让我们敬请期待!

人人爱乐·名师学院线上音乐厅

潘怡萱独奏音乐会

演奏者介绍

潘怡萱

个人简历

潘怡萱,2008年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7岁开始跟随韦亚菲老师学习钢琴至今。曾在多位世界著名钢琴家的大师课上接受指导,如金砖文化节上的巴西钢琴家丽嘉·莫雷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孙梅庭、世界钢琴教父乔瓦尼·马拉蒂等。

5年学琴期间,相继获得意大利多尼采蒂音乐学院国际钢琴邀请赛福建赛区第一名、奥地利国际青少年音乐节福建赛区第一名、“卓越杯”国际钢琴公开赛福建赛区第一名等奖项,并应邀在厦门大学李成义-张志华音乐厅录制“卓越杯”获奖曲目。

2019年在厦门宏泰中心肖邦艺术厅成功举办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同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跟随陈杨老师和江志飞老师学习钢琴表演专业,并在第28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沙滩钢琴音乐会上参加演出。

金砖文化节

巴西钢琴家丽嘉·莫雷诺大师课

11岁的潘怡萱

成功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潘怡萱与指导老师韦亚菲

指导教师

韦亚菲

厦门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硕士,上海音乐学院考级评委,星海音乐学院考级评委,厦门市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会员。师从于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RAM)孙梅庭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陈杨老师。曾赴美国纽约曼尼斯音乐学院和北科罗拉多大学音乐学院国际钢琴大师班学习。

长期担任上海国际钢琴大赛、星海杯、卓越杯、中国小音乐家评选、“言子杯”赛乐尔·三益、中国作品奖、巴赫艺术奖、奥地利国际青少年音乐节、意大利多尼采蒂国际青少年钢琴邀请赛、舒伯特、李斯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等十多个钢琴比赛福建赛区评委。同时,其致力于钢琴国际间的交流,多次担任国际钢琴大师的现场教学翻译,如金砖国家文化节巴西钢琴家丽嘉·莫雷诺和中国钢琴家吴牧野大师工作坊英语翻译及现场主持、德国钢琴家塞巴斯蒂安·柯纳尔大师班英语翻译等。

其学生多次获得在厦门、北京、上海、海南和香港举办的各类钢琴比赛的重要奖项,如首届“海伦杯”全国钢琴公开赛厦门赛区儿童A组特等奖、第五届德国图斯朵夫国际钢琴比赛福建赛区预选赛儿童A组特等奖,第六届施坦威全国钢琴比赛闽南赛区预选赛一等奖,第七届上海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全国总决赛非专业组比赛儿童B组金奖,第十五届“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福建赛区决赛第三名,并入围北京全国总决赛等。

曲目简介

门德尔松C大调无词歌OP.67,NO.4《纺织之歌》

《无词歌》创作于19世纪初期,正是“浪漫主义时期”,在这个时候钢琴的使用已经很普遍,它的整体音效要比以往的大键琴更为出色,尤其是踏板的普遍运用,也为钢琴增加了更多的魅力,它使和声与音符美妙的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更为梦幻的层次感,赋予了浪漫主义色彩。门德尔松的钢琴小品《无词歌》反映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器乐(钢琴)及声乐的成就,他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时代,力求古典与浪漫的结合与协调,既带有古典音乐的严谨性又深具浪漫主义的抒情性。门德尔松虽然不像肖邦那样只专注于钢琴的创作,但是他创作的《无词歌》依然在浪漫派中夺得了一席之位,这是为钢琴而创作的抒情歌曲。这些舍弃了呆板的结构曲式,以炫目的技巧谱写出来的钢琴小品,更具歌唱性与叙述性,是更加平易近人、短小精湛的可爱作品。门德尔松曾说:“音乐的内容由谋杀、受苦和无病呻吟组合而成,即使写的再好,也令人觉得残忍。”当很多人在歌颂家仇国恨、战争、爱情等浪漫主义常用的音乐素材时,门德尔松却以他无比纯净的心灵来创作音乐。

《无词歌》虽没有歌词,但是门德尔松认为他所创作的《无词歌》中所表达的内容,要比歌词还要明确。他曾在一封信里说:“如果你问我:当我写作无词歌时有什么想法,我说:就像无词歌所表现的那样,虽然写作某几首无词歌时,在我心中有明确的词句,但我不是不想把它告诉任何人,因为文字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并不相同,只有无词歌本身可以对于每个人说出同样的话,唤起同样的感觉。”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 OP.14,NO.2

第10号G大调钢琴奏鸣曲 Op. 14-1- 快板

第一乐章 快板(Allegro) G大调2/4拍子 奏鸣曲式,呈示部(1-63) ,展开部(64-124),再现部(125-187),尾声(187-200)乐章鲜明率直、朴素的描绘了贝多芬内心感受的画面。它从富有逻辑思维的结构出发,用音响来表现两种对立的声音,整个乐章的旋律非常真诚,和声织体极为抒情。呈示部极为优美高雅的主要主题引发出颇具特色的气氛,那单纯的美给人很深的印象。音乐转调段出现的莺啼鸟叫般动机,以明快而抒情的感情色彩鲜明地发展着,灵活多变的节奏及音调的主导动机生动地交替、聚集和流动,表达了激动心情的形象。再现部虽然照一般规则进行,但又与前面动机直接组合起来,使惊人的音乐手法得于体现,似乎是一种寂静的幸福结局,争吵结束了,爱情与和平胜利了。在小结尾里,不绝如缕的旋律与音群充满了光辉与温暖感,气质也显得无比高贵,产生了优美的余韵。

第10号G大调钢琴奏鸣曲 Op. 14-2-行板

第二乐章 行板(Andante)C大调 2/2拍子 变奏曲式,(1-20)变奏主题,(21-42)第一变奏,(43-63)第二变奏,(64-67)连接,(68-87)第三变奏,(88-93)尾声,这段徐缓的行板乐章是由优雅简朴的断奏主题和三级变奏形式写成的,虽然没有转调的变化,但充满着可爱、威严、诙谐的情趣,它的对比是缓和的、尖锐的矛盾极为朴素,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里用上变奏曲的形式是头一回。乐章的音乐有些单调,但整个音乐的进行以熟练简洁的手法,具有高尚的素质,充满着童贞般的纯朴。贝多芬力求以正确的、平稳活泼的进行曲速度,努力使主题的变奏不破坏调性,完满地陈述出各种不同的形象。虽然乐章的音调带有某些纯形式和外在的因素,似乎是掩盖了某种情绪,但却包含了很多意义,其中蕴藏着深深的可爱性与诙谐性。这一乐章比起第一、第三乐章更富有管弦乐性,变奏曲在织体上并不复杂,但多样的奏法和力度变化却很细致,速度是生气蓬勃的小快板,使结构也显得完整、鲜明。在第一变奏中,主旋律由左手弹出,在其上声部的旋律中不停地响出第一乐章的呼唤动机第二变奏的旋律改在右手上声都出现,但以断奏切断。中声部里含有半音阶下降的对位旋律及低音的呼唤动机,和主要旋律形成优美的对比在第三变奏中,旋律以较活泼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出现,其最高音巧妙地隐藏着旋律线。当曲调在尾奏逐渐远离消失时,最后的终止和弦却以最强音爆发出来,犹如海顿的《惊愕交响曲》那样,显示了贝多芬的灵动和幽默。

第10号G大调钢琴奏鸣曲 Op. 14-3-诙谐曲.很快的快板

第三乐章很快板的诙谐曲(Scherzo Allegro assai)G大调3/4拍子 回旋曲式(1-22)主要主题(23-42)第一插部(43-64)主要主题的第一次再现(65-72)连接(73-138)第二插部(139-160)主要主题的第二次再现(161-254)尾声这个乐章虽然标明为诙谐曲,实际上它不是所谓三部形式的诙谐曲,而是将微妙的接缝熔接了的自由回旋曲(a一b一a-c-a一coda),即使没有奏鸣曲式的要素,但回旋曲主题却以C大调或F大调等各种调子出现,多少取入了巴洛克协奏曲风的要素,这乐章写得十分清澈,充满了轻松明朗的诙谐感。贝多芬为什么要标以诙谐曲名称,其用意是令人很难判断的。据说,贝多芬原计划将这首奏鸣曲写成四个乐章,第三乐章按计划写成诙谐曲,但最初的主题却没有具备诙谐曲的必要形态,竟与作者的意图相违地写了下来,就这样把它写成了回旋曲,而这个主题也就作为回旋曲的主题来使用。乐章的主题具有跳跃一样的轻快,曲调多少带有奔放的味道,它摆脱了第一乐章直率地流露感情的倾向,从这里也可以看到贝多芬出众人性的幅度。主要主题似乎是一个细小的步伐,是用充满才气、诙谐而活泼上升的音阶式动机构成,有点嘲弄式的献媚风格手法。贝多芬的确在开玩笑中隐藏着细腻的嘲弄,回避了许多内心深刻的苦难和失望的自我矛盾,表明了自己毫无拘束的有棱角风度,对自己的幻想充满了一种执着的憧憬。第一插部是活泼的音群乐句第二括部却变成了温暖心灵的歌曲,显得活泼、幽默,而高低音问答方式作成的尾奏,却具有滑稽的味道。

巴赫平均律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8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包含两卷,

每一卷都包含24首《前奏曲与赋格》,合共48首,

后来通行的编号为BWV 846–893。

「平均律」一词有相当广泛的意思,

是各种调律法的一种总称;巴哈认为在乐曲的构成中,

十二个音都需要使用;「平均律键盘」大约的意思是

「完美调音的键盘乐器」,而未必是严格的平均律。

英文""Clavier""的原德文为""Klavier"",

在当时泛指大键琴(harpsichord)和击弦古钢琴(clavichord)等键盘乐器,

甚至不排除管风琴,后来也常以钢琴弹奏这套曲目。

第一卷完成于1722年,巴赫在科滕宫廷工作期间,

因为有11首前奏曲采用了巴赫之前《写给威尔海姆·弗里德曼·

巴赫(Wilhelm Friedemann Bach)的键盘小曲集》中的曲子,

所以曾被认为是为了长子威尔海姆·弗里德曼和

次子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

(Carl Philipp Emanuel Bach)练习而谱写。

至于约二十年后完成于1742年的第二卷,

亦曾被认为是巴赫为了幼子约翰·克利斯蒂安

(Johann Christian Bach)而谱写,不过,

这些说法并无确证。最初,巴赫曾在第一卷题上:

「为好学的音乐青年获益和使用,

特别是供对此技巧熟悉的人作为消遣」;

第二卷则仅有标题《24首前奏曲与赋格》,

两卷后来合称《平均律键盘曲集》。

巴赫在第一卷还题上说明:「书内的前奏曲与赋格曲以所有全音和

半音为主调,同样涉及大三度,C、D、E和小三度d、e、f」,

而两卷都包含24组前奏曲与赋格:

第一组是C大调,第二组是c小调,

第三组是升C大调,第四组是升c小调……

如此不断上升的半音序列包含了所有的调,

最后以b小调赋格结束。《平均律键盘曲集》证明了和谐调律的

独奏乐器能够在二十四个调上演奏,不需重新调律。

前奏曲的风格较自由,尽管其中一些有典型的巴洛克旋律线,

并附带了自由的扩展尾声。赋格从二到五声部,

包含了各种复音技巧,例如赋格呈示部,

主题倒置和紧接段等,但巴赫对于赋格完美掌握,

使乐曲风格非常多样,兼具教育性与音乐性的丰富内涵而备受推崇。

虽然之前已经有过类似的作品,《平均律键盘曲集》

是第一部完整的使用全部二十四个调的键盘曲集,

证明了调性转换的自由及可能,

使西方音乐的创作有了更丰富多元的发展。

虽然至十九世纪初,这部作品才被印刷,

但之前已经以抄本流传,影响了许多音乐家,

例如:莫札特曾研究这部作品,

并将其中一些赋格改编成弦乐演奏版本;

贝多芬自少年时期的老师即以这部作品教导他;

萧邦依此写作24首钢琴《前奏曲》;

舒曼曾说:「将『平均律键盘曲集』作为每日功课,

必能成为出色的音乐家!」;

十九世纪德国重要指挥家和钢琴家冯毕罗将

《平均律键盘曲集》誉为「音乐中的『旧约圣经』」,

二十世纪苏联作曲家萧士塔高维契依之完成了

《24首前奏曲与赋格》。"

肖邦降b小调夜曲 OP.9,NO.1

「夜曲(Nocturne)」,简单地说,就是晚上的时候所听的音乐,这类音乐并没有特定的写作形式,大部分是钢琴的独奏曲,音乐通常是为了创造夜晚宁静的感觉,所以才被称为「夜曲」。「夜曲」的写作形式,是由十九世纪爱尔兰作曲家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 1782~1837)所发明的,他独创的波浪状伴奏音形,再搭配右手弹出的浪漫旋律,让音乐听起来很优美,却也带有些许忧愁的感觉。费尔德所写的夜曲,也间接影响了波兰作曲家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 1810~1849),经由肖邦的创新及改良,「夜曲」的内容就变得更丰富和细腻。

肖邦一共创作了二十一首「夜曲」,这些作品大约在1827年到1846年之间完成。从钢琴的演奏技巧来看,肖邦的「夜曲」或许不比「前奏曲(Prelude)」、「练习曲(Etude)」和「叙事曲(Ballade)」来得困难,可是它们却是肖邦心情最直接的告白。从肖邦的「夜曲」中,我们听到了浪漫的乡愁,以及「沙龙音乐(Salon Music)」的雅致,在音乐的发展上,肖邦的「夜曲」更给予法国作曲家福雷(Gabriel Faure, 1845~1924)和德彪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非常多的影响。乐器编制:钢琴独奏 乐曲结构:三首夜曲,作品编号9的夜曲,创作于公元1830年到1831年间,当时的肖邦正准备由故乡华沙前往巴黎,这部作品也是肖邦首次发表的夜曲作品。其中,「降B小调第一号夜曲」中不难听见受到费尔德的影响,主题时而哀伤、时而浪漫,让人非常惊艳,也是一首很容易亲近的音乐。作品当中的音乐性、旋律特征等演奏技巧,也是初学者弹奏肖邦夜曲的首选。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D899,OP.90,NO.2

作品背景介绍:从舒伯特的生活年代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时期处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他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位完完全全的浪漫主义音乐家,因为他的音乐作品中流露的是他的真情实感。而对于钢琴奏鸣曲,他想要寻求突破,但是古典奏鸣曲曲式的写作法则将他牢牢的束缚,不能将其浪漫主义情感完美的呈现出来。于是,舒伯特沿袭了沃齐谢克首创的钢琴小品体裁——即兴曲,借助这一新兴的体裁,将自己唯美的浪漫主义情感展现的完美至极。舒伯特一生共创作了两组八首即兴曲,均创作于逝世前一年(1827年)。第一组(Op.90)的四首作于1827年9月,第二组(Op.142)完成于同年12月。第一组中的第1、2首于1827年12月在维也纳发表,第3、4首则于1857年后才得以出版;第二组则于1839年整套出版。这两组即兴曲在内容上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每一组都有独立的风格。舒伯特在创作第一组即兴曲时,手稿上并没有任何标注,属于“无标题音乐”,即兴曲这个题目是由出版商为了增加销量而加上的。而在创作第二组即兴曲时,舒伯特自己在乐谱上注明了“即兴曲”。舒伯特创作的这8首《即兴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堪称典范,开拓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创作体裁的全新领域。这些作品也充分的展示了浪漫主义作曲家舒伯特的旋律天才以及和声色彩变化上的创作才华。舒伯特所创作的这8首《即兴曲》,成为了后世浪漫主义音乐家钢琴创作的楷模。舒伯特《即兴曲(作品90)》完成于1827年9月,共四首,每一首演奏时长约为5-10分钟不等。其曲式结构并没有沿用前人推崇的庞大的奏鸣曲曲式,而是运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曲式结构,大都是三段体或者变奏曲曲式结构。

作品结构分析:即兴曲的第二首,是一首快板(Allegro),bE大调,3/4拍,三段体曲式结构。A段的前4小节。A段(1-82)中,右手旋律部分快速的三连音连续弹奏,像是一条奔流的小溪,流动不止。左手的伴奏声部,带有舞蹈性节奏。随着音乐的进行,大小调交替也进行的对比:乐曲开始于降E大调,于第25小节,转为降e小调,在第36小节转到降G大调,再于第52小节转回主调降E大调。第62到68小节,从第62小节开始,右手旋律部分出现了半音缠绕音型,由于这种音型的作用,把音乐渐渐推向了高潮。B段(83-168)的音乐一改A段的流动式的进行,变得坚定有力。新出现了一个三连音式的中声部,左手伴奏依旧富有舞蹈性质。在B段中,力度的起伏感也比A段要明显,有很多强弱力度的对比,也有很多的渐强减弱的力度进行,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化。同时,乐谱上有许多重音记号,使得音乐听起来更加具有倾向性。A1(169-250)段是A段的再现,音乐素材源于A段。尾声(251-283)的素材则源于B段。

这首乐曲是由三个乐段构成的乐曲,全曲3/4拍节奏。A乐段为变化再现的单三部,乐曲的开端,就是一长串的三连音连奏,就好像一股小溪水不停的流动,心旷神怡。大家可以联想出这样的一幅画面,春天里,林中的小溪欢快奔腾,蝴蝶翩翩起舞,草长莺飞,一副美好的画面。到了B乐段,乐曲转到了b小调上,风格也由此产生了改变,变成了乡村的舞曲风格,节奏也与之前的三连音不一样,整个音乐风格变得优雅而欢快,就好像在秋天的田野中一阵微风吹来,一波接一波的麦浪,一派美好的景象。这一段的节奏更加紧凑,给人一种激动的情绪。最后的再现是A主题的完全的再现,这一段音乐的速度、节拍、调式和织体与之前的A乐段一样都未发生改变,可以说是原样的完全再现。这是乐曲是最富诗情画意的,就好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无形的乐曲化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美轮美奂。

云·音乐会曲目单

1 、门德尔松C大调无词歌OP.67,NO.4《纺织之歌》

Mendelssohn Songs Without Words OP.67,NO.4 in C major,Spinning Song

2 、 贝多芬G大调钢琴奏鸣曲 OP.14,NO.2

Beethoven Sonata in G major, OP.14,No.2

3、 巴赫平均律 升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 BWV848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Prelude and Fugue in C sharp major, BWV 848

4 、肖邦降b小调夜曲 OP.9,NO.1

Chopin Nocturne in B flat minor, OP.9,NO.1

5 、舒伯特降E大调即兴曲D899,OP.90,NO.2

Franz Schubert Impromptus in E flat major,D899, OP.90,No.2

你也想拥有演奏家的体验吗?

你也想拥有一场万众瞩目的音乐会吗?

招募还在继续!

珍惜机会哦!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