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标舞专业留学

2024-10-25 14:0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视频加载中...

编者按:2024年恰逢著名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先生诞辰120周年,为致敬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北京舞蹈学院原创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震撼上演,每一幕都美到窒息!在“春的光艳中”,在国标舞的创新叙事中,一代才女正以蹁跹舞动之姿,再次回到我们的视线中……《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流金岁月”栏目特邀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主创人员和舞蹈学者倾情撰文,从不同视角解读这一极具东方美学的精品力作。本刊新媒体平台正陆续刊发该专题系列文章,以飨读者,共赴“人间四月天”。

本文原载于《人民艺术家》杂志2024年第6期

《人间四月天》的国标舞剧新象

撰文 / 李超

每逢4月,总是伴随着枯枝乍现嫩绿的欢喜、初见迎春鹅黄的惊艳,这些都化作了明媚春光中的满园芳菲,那是蓬勃的生机,是新的希望。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诗人,一代才女林徽因于1934年发表了传诵至今的名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时隔90载,北京舞蹈学院创作了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让我们在国标舞的创新叙事中去探寻林徽因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体会她丰沛充盈的精神世界。仿佛置身于20世纪20年代之后那风云诡谲的年代,那些生动得如此清晰的人物和故事似乎并未走远。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中国故事的“国标”讲述

用舞蹈讲述中国故事是近几年中国舞剧创作的风向标。如何能感染人、打动人,用国标舞的语汇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新的尝试与挑战,也是国际传播、走向世界的最佳方式。《人间四月天》点线交织的结构,情景交融、时空交叠的叙事方式为中国故事的“国标”讲述做出积极探索。

以历史真实人物为主线进行舞剧创作,其立意框架的营构、结构的铺排、叙述节奏的疏密排布无一不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要素。剧作主人公林徽因那不可复制、宽广绚烂的人生经历,颇具年代色彩的风云际会,时空场域的交叠与诸多角色的关联,决定了此国标舞剧的叙事必须以点线交织、虚实相映、情景交融的方式展开。《人间四月天》是在两个分支的宏观脉络中展开的,一是作为时代新女性的情感经历,一支是作为跨越时代之中国学者的不断求索。从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国标舞是非常善于表达处于情感中的人物关系的,例如林徽因与徐志摩在康桥的初遇,林徽因与梁思成喜结连理,贤伉俪相濡以沫、扶持一生之不同人生阶段等舞段。而面对学者身份的林徽因,对其心境与情怀之描摹则更为立体而多元:她对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信念感与责任感,面对为国捐躯的空军战士时的悲痛欲绝,长久挣扎在困境中而始终保持着惊人的毅力与坚定的文化自信,持之以恒地以个人天赋与才华为家国贡献力量。所有这些作为时代女学者的多个立面,透过舞剧不同质感的舞蹈被充分而清晰地展现出来。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值得一提的是,书信体与旁白讲述的交织贯穿是此国标舞剧在结构框架上的新尝试,这既符合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学气质,又与林徽因、徐志摩诗人情怀的心绪与笔触相吻合。林长民对林徽因的叮嘱、林徽因写给费正清夫妇的多封书信,是人物与故事生发展开的时间轴,更是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时空流转、命运抉择的记录笺。舞剧中的旁白实现了第一人称或他者视角之叙事,可以不着痕迹地流露出女主人公之情愫,也可在叙事线索中夹叙夹议。例如1932年3月,林徽因在《中国营造学社会刊》上发表《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此篇论文详述了中国古建筑所独有的风格式样,并指出其是东方最显著且自成风范的独立系统,相较于东方其他两系的印度及阿拉伯建筑,中国建筑之艺术性独臻于最高成熟点。此类颇具学理性意义的观点阐发,且其发生在人物生命历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节点,旁白的陈述是十分有必要的。舞剧中以榫卯方式连接的斗拱呈现于舞台之上,感受画面之余,古意盎然的中国古建筑之舞蹈颇有新意。群舞及多组双人舞以彼此环扣、承托、牵拉等形态令人联想起斗拱之意象,也瞬间令观者感受到中国古建筑在空间中间架相依、紧密关联的形制结构。赴山西考察最古老的塔建筑——佛光寺,是林、梁夫妇二人在中国古建筑史研究中的重大突破。作为学者的林徽因被深蕴内心的信念召唤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夫妇二人无所畏惧地踏上了远赴山西的路。纷乱年代远途考察的种种艰辛、身临其境为古朴雄浑的大殿所震撼、佛光寺之所见皆令人赞叹折服,所有这些都在林徽因写给费慰梅的信中尽述。舞蹈与书信的联袂相应,令舞剧对人物的描摹详略得当、虚实有度,在情境中渲染情感、在情感宣叙中推进叙事,由此也建构起点线交织、时空交叠的叙事结构。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家国情怀的“国标”展现

舞剧《人间四月天》以林徽因为核心,运用国标舞的舞蹈语汇生动地刻画出梁思成、徐志摩、飞行员林恒等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现代中国的探索道路上锲而不舍的知识分子群像。与女主人公紧密相关的人物序列在国标舞中缓缓展现,承托起一代心怀理想的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与家国情怀,这是国标舞蹈语汇在人物素描中的新进展。

舞剧开篇,风华正茂的林徽因在父亲的支持下游历欧洲、增长见闻、广阔交友,接触到西欧的不同文化。华尔兹、踢踏舞、恰恰舞、快步舞……青春朝气、热血澎湃的各国青年们,手捂着经典读本、怀抱着小提琴,在轻盈雀跃的舞步中,林徽因置身于完全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着陌生新奇的国度。这是以林徽因的视角描绘那时走出国门、留学游历的新一代知识分子们的经历,带着初到异国他乡时色彩斑斓的见闻,还有欣喜与离愁交织的心绪。在康河的柔波里,女主人公邂逅了正在剑桥读书的诗人徐志摩,风流倜傥的诗人、美貌知性的才女,他们的相遇注定是一场羁绊。在裙摆飘荡的华尔兹群舞中,两人好像徜徉在浪漫的星空下、轻波荡漾的碧水边,那不仅是徐志摩充满诗意的思绪描摹,也是舞剧为中国现代诗篇绘制出的一抹绚烂。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志趣相投、心心相印是林徽因与梁思成比翼双飞的翅膀,两人在以中国古建筑研究为志业的约定中喜结连理。西式教堂的婚礼中,国标舞蹈语汇的运用让相伴一生、白首不相离的誓言显得尤为庄严圣洁。有材料记载,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举行婚礼,而这一日期也正是为了纪念北宋《营造法式》的编撰者李诫。在此后相濡以沫的扶持中,梁思成与林徽因穷尽毕生精力破译、注释了《营造法式》这一凝聚中华古建筑之美的旷世奇书。不仅如此,为了纠正西方学者对中国建筑的轻视,匡正英国学者所著《世界建筑史》中认为中国建筑没有历史的谬误,两人在动荡年代中克服重重困难,考察测绘了约2000个中国古建筑,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便是对佛光寺的研究,这才有了中国第一本系统完整的鸿篇巨制《中国建筑史》,也让中国建筑的辉煌成就得以屹立于世界建筑研究之林。舞剧《人间四月天》将林徽因、梁思成两人对古建筑的拳拳之心蕴藉在国标舞的律动之中,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与热爱倾注在国标舞的步履中,那是他们的生命光辉,也同样是新旧时代交替中放眼望世界、心怀家国情的知识分子们的舞台缩影。

舞剧中最令人感怀的莫过于风华正茂、凌云壮志的飞行员们以身殉国之篇章,林徽因的胞弟林恒便是飞行员之一。西南联大的时光让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有机会与飞行员战士们近距离相处。意气风发的军人之英姿、昂首阔步的舞动、朝气蓬勃之步履,刻画出青年飞行员们艰苦又乐观的军旅生活。不幸的是,警报拉响、隆隆的轰炸声就在耳旁,飞行员们为保卫家国英勇出征。未曾料想,如此青春的生命却相继在战斗中倒下,让多少告别成为永诀。那是用国标舞记述的包括林恒在内的飞行员战士的生命实录,也是在书写着在战斗中为国捐躯的、千千万万的英烈永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借由一位主人公贯穿起诸多具有代表性意义的知识分子与卫国战士,以舞蹈的语境营造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他们的时代群像,不得不说这是国标舞蹈语汇在人物素描中的新进展。

舞剧创新的“国标”方向

从模仿、学习西方的国标舞开始,我们不仅越来越多地荣获了这一外来舞种在世界竞技类赛事上的冠军,也在创造创新中让国标舞蹈语汇逐步实现了“中国化”发展。

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了第一届国标舞本科生,历经十余年的磨砺与探索,2008年,我国已开始了国标舞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培养。2017年,我国首部原创国标舞剧《花样年华》的创作与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河海红帆》尝试了芭蕾舞与国标舞相结合的创作方式。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终评作品《绝对考验》糅合运用现代舞、国标舞、街舞等语汇,生动塑造出坚定信念、坚韧不屈的革命英烈形象。2024年,我们看到了《人间四月天》这一用国标舞讲述中国故事的全新创作。显而易见,国标舞在人才培养与艺术创作中已逐步实现了中国国标舞的话语体系建设,特别是《人间四月天》用国标舞之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剧创作,极其鲜明地将外来舞蹈为我所用,塑造出理想与信念兼备、生动鲜活的年代人物,创造出极具中国审美意蕴的舞台式样,完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国标舞剧创作探索。这不仅是中国国标舞剧创作由模仿融合走向守正创新的新方向,也为国标舞的中国人才培养及国标舞创作的中国风范提供了积极参照。

国标舞剧《人间四月天》剧照(何铭 摄)

(李超,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教授,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完)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