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类专门学校

2024-12-16 09:40    来源:留学在线       阅读量:0

现在每年每度的艺术类专科学校招生,都会引起社会的关注,俊男靓女成群,能进去就意味着将来有机会成为大明星,成为万众瞩目,名利双收的名人。

现在这么多人对影视、戏曲、绘画、歌唱等艺术类专科学校趋之若鹜,这个行业令人艳羡。

但是,您可曾知道,现在这些表演、戏剧、绘画、歌唱、舞蹈包括诗歌等艺术门类(甚至包括医学等现代科学门类),在最早的时期,汉代之前是旁门左道,不登大雅之堂的!

在汉代之前,真正的正道只有学习儒家学说,出仕做官一途,而那时候培养高等人才的学府“太学”也是学习正统的经典著作为主,艺术门类,也仅有诗歌和书法可以当做业余爱好罢了。

而那时候做官之人,也都是通过“察举制度”晋升(汉代选拔人才的制度,被贵族和官僚垄断),仍是以儒家学说为唯一标准。

可就是在这种“独尊儒术”的大环境下,在太学等高等学府“垄断话语权”的时代,一所鲜为人知的艺术类专科学校成立了,而且,这所学校还影响了一个人物,而这个人物却成了后来改天换地的人。

这个人就是曹操!

而这所鲜为人知的学校,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文学艺术类专科学校:鸿都门学。

关于鸿都门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几乎成了历史的空白,因为不受正统儒家人物的看重,刻意的贬低和隐瞒,导致关于这所学校的记载少之又少。

但幸运的是,后代人还是可以从零碎的历史记载中大致推断出它的面目,并能够知道它在历史上不容忽视的作用。

鸿都门学成立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6年),鸿都门是东汉首都洛阳的城门名称,这所学校的校址就在此门附近。(约等于水木清华对于清华大学的象征意义。)

鸿都门学成立之初,招募的学生是:

“皆敕州、郡三公举召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至千人焉。”

也就是地方官吏举荐的有绘画、诗词才能的人,约有千人。

又有:

“或出为刺史太守,或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意思是从鸿都门学中毕业的学生,有做到刺史、太守级别的官员(约等于省部级),有在中央做高官的,甚至有封侯之人。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后面这句“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

所谓“士君子”指的就是那些学习儒家经典,走“察举正途”的人物,他们对于这种“艺术生”看不起!

对于这个记载,我们会有疑问:既然都是“国立大学”毕业的学生,虽然专业不同,但也不至于看不起,为什么这位“士君子”对于从鸿都门学走出来的人这么不待见呢?

原因是:鸿都门学的创办者是“士君子”最不待见的人---宦官建立的!

汉代宦官集团为士族不待见,宦官为了夺取被士族垄断的权力,于是建立有别于太学的鸿都门学,这所学校不学正统儒家经典,而学文学艺术类知识。

这一点被正统儒生抨击,汉朝大臣阳球《奏罢鸿都文学》称:

“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俛眉承睫,徼进明时。”

名臣蔡邕《上封事陈政要七事》称:

“夫书画辞赋,才之小者,匡国理政,未有其能。”

《后汉书@杨赐传》载《虹晲对》则更是将鸿都门学视若仇寇,称:

“又鸿都门下,招会群小,造作赋说,以虫篆小技,见宠于时,......郄俭、梁鹄,俱以便辟之性,佞辩之心,各受丰爵不次之宠,.......冠履倒易,陵谷代处,从小人之邪意,顺无知之私欲,不念《板》《荡》之作,虺蜴之诫。殆哉之危,莫过于今。”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在鸿都门学上学的人,都是小人,只会作诗书法和绘画等雕虫小技。郄俭、梁鹄等人以奸邪的性情心思,受高官厚禄,这样做是“冠履倒易”,天地凌迟,这种顺从小人的邪智的做法,就是忘记了《板、荡》(周代抨击政治黑暗的文章),和关于毒蛇的告诫。从古至今的危害,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这段话中出现的梁鹄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是汉末著名的书法家。

其实看完上面的几段记载,应该有不少人会感到不可思议,不就是写写字,画画画吗?至于这么大仇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透过事务的现场看本质。

宦官建立鸿都门学是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汉灵帝的支持,从表面看,是因为汉灵帝“有艺术细胞”,所以宠幸这些“小人”,但实际上,事情远不是如此简单。

士族官僚阶层反对鸿都门学,其实最大的矛盾不在于艺术学科,而是由此引发的“理论解释权和话语权”的争夺战!

从上面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士族反应最激烈的部分恰恰在于:从鸿都门学走出来的人,是可以做官和封侯的。

换句话说,曾经被士族阶层垄断的“察举做官的特权”被鸿都门学的“小人们”打破!

这才是士族与鸿都门学冲突最激烈的焦点,也是宦官建立鸿都门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比如《后汉书•文苑传》记载:

“赵壹字元叔,汉阳西县人也。......为乡党所摈。”

所谓“乡党”就是指当地的名门望族,这些人垄断了基层“察举做官的”途径,赵壹被望族排斥,就是因为他出身寒微,在他的作品中就说:“故法禁屈挠于势族,恩泽不逮于单门。”

意思就是:法律在在有权有势的人面前也会打折扣,而皇帝的恩泽(做官出仕)则与我这种出身寒微的“单门”没有关系。

鸿都门学其实从客观上打破了这种不合理的垄断制度,使得有才能,希望进取的人,能够避开被士族垄断的途径,走入上流社会。

王安石在《和王乐道读进士试卷》就曾说:

“文卓始隋唐,进取归一律。安知鸿都事,竟用程人物。”

就是说鸿都门学“另辟蹊径”选拔人才的意思。史学界已有定论:后代隋唐科举选拔人才的模式,其滥觞正是汉代鸿都门学。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由世家大族门阀控制的人才选拔权,而这一点的起点恐怕就是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伴随着汉灵帝和宦官集团的失势而昙花一现,很快便归于没落,被士族集团所封杀。

但是,鸿都门学产生的效应,却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其中最著名的受其影响的人就是曹操!

任昉的《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有这么一句话:

“齐季凌迟,官方淆乱。鸿都不纲,西园成市。”

这句话是说:汉灵帝昏庸,国家政治混乱,鸿都门学这种学校失去了纲常,而皇宫西园则成了市集。

其中最后一句话所指的是:汉灵帝卖官鬻爵,明码标价出售汉朝官职,在皇宫西园设立买卖市场,所以说“西园成市。”

说起来“西园”,喜欢三国的朋友是不是耳熟?没错,曹操曾做“西园八校尉。”

所谓“西园八校尉”是指,汉灵帝末年,选拔了一批青年才俊,组建了一支直接效忠于皇帝的军队“西园新军”,其中设置了八名统军将领(校尉),曹操就是八位将领之一。

而西园新军的统帅就是大宦官蹇硕。

曹操作为宦官后代,本身就不是很被传统士族待见。他早年在洛阳做官,想必对于鸿都门学耳濡目染,颇有心得。

后来曹操定荆州,便亲自礼聘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鸿都门学的大书法家梁鹄,史籍称:

梁鹄......举孝廉为郎,亦在鸿都门下,迁选部郎。灵帝重之,官至选部尚书。魏武(曹操)甚爱其书,常悬帐中,又以钉壁,宫殿题署,多出于其手,以为胜宜官也。

这段话就是说:梁鹄曾是鸿都门的学生,曹操喜欢他的书法,将其悬挂在帐中,包括曹魏很多的宫殿题字,都是出自此人之手。

这就是曹操重视鸿都门学的一个例证。

我们再看,曹操父子以诗词歌赋著称,号称“三曹。”

史书又称曹操喜欢音乐“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

所有这些都表明,曹操作为曹魏的奠基者,并没有走汉代“独尊儒术”的老路,而是“叛经离道”的与鸿都门学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的路数接近。

现在我们来看最关键的一个问题:曹操为什么这么做?难道就是因为曹操有艺术细胞,所以就偏爱鸿都门学?

当然不是,曹操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考虑问题绝对不会像“艺术家皇帝”宋徽宗和南唐后主李煜那样感性。曹操偏爱鸿都门学的思想,是有深刻意义的。

我们看,曹操用人首先就打破了汉代由士族垄断的情况,他三次发布《求才令》,“唯才是举”,就是说:只要你有才能,就是寒门庶子也照用不误。

在曹操的才人群中,有不少是出身寒门,最著名的如郭嘉等人。

从曹操掌权后一系列的政治举措来看,曹操作为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不但用武力稳定了当时中国的中心黄河流域,而且,他还要在文化和思想上,与世家大族、士大夫官僚阶层展开战斗。

曾经做过汉官,又经历了汉末大动乱曹操,最清楚这个国家“病”在哪里。

病在世家大族无人可制,他们不但垄断地方实权,控制选拔人才的途径,而且,他们兼并耕地,使得大量农民流离失所,成为“危险的流民。”

正是这个阶层,为黄巾之乱提供了土壤,并使得汉朝中央权力被架空。汉灵帝用宦官设立鸿都门学,在西园组建新军,何尝不是希望收回被士族架空的权力呢?

曹操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大力抑制和兼并豪强(不但曹操,魏蜀吴三家都这么干)。与曹操对立的袁绍代表的正是旧的世家大族的利益,他用过去那套办法统治河北,造成极端的贫富差距,史书称: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衒鬻家财,不足应命。”

就是说,国家最大的问题是“不患寡而患不均”,袁绍的治理,使得豪强肆意妄为,其家族亲属兼并人民土地财产,老百姓贫穷无依,一家的财产还不够交租税。

曹操平河北后,历数袁绍的倒行逆施,将土地分给平民,免除赋税,曹操的举措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三国志》称:

令曰:“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重豪强兼并之法,百姓喜悦。

但是,曹操要想最后解决世家大族的问题,光靠武力和镇压,是解决不了的!

为什么?因为士族的儒生们垄断了文化的解释权,整个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控制在这群人手中。倘若无法从文化和思想上改变这一点,那么曹操今天杀一个贵族,明天就会产生两个贵族。

如果说表面的那些世家大族是树的枝干,那么士族所垄断的理论解释权和文化话语权,就是这个树的根!

根若不除,枝叶永远都能再生!

曹操用鸿都门学,以诗歌、书法、音乐等等艺术门类,对抗正统儒学,其实是一场看不见硝烟却影响万世的文化论战!

对于这一点,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有着这样的论述:

“夫曹孟德者,旷世之枭杰也。其在汉末,欲取刘氏之皇位而代之,则必先摧破其劲敌士大夫阶层精神上之堡垒,即汉代传统之儒家思想,然后可以成功。”

曹操用鸿都门学思想对抗儒家正统的尝试,随着他的去世而归于失败。后司马懿代表的世家大族篡夺了曹魏实权,晋朝建立后新一轮的土地兼并和人才垄断再次到来,后世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王朝几乎没有抵抗能力,原因正是晋朝的政策倒行逆施,民心失尽了。

(关于曹操早年思想轨迹,可参阅拙作《“汉朝虐我千百遍,我待汉朝如初恋”,曹操激情燃烧的岁月》)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

"留学在线"的新闻页面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自媒体人、第三方机构发布或转载。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

我们联系删除或处理,客服邮箱756005163@qq.com,稿件内容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

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